在当今社会,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许多家庭都遭遇着如何照顾老年人这道难题。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照顾年迈的家人时,是否真心理解了他们的需求?近年来,适老化改造慢慢的变成为热门话题,尤以设计师们对老旧房屋做改造为例,近期有两个年轻设计师朱世章和赵彤山的成功改造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朱世章和赵彤山为一位帕金森病患者李洋进行的适老化改造,不仅使得生活空間的动线更加顺畅,还让照护变得更加人性化。这让我们正真看到,适老化改造不单单是加装扶手那么简单,更是一个关于关爱的设计哲学。
首先,我们的角度来看一下适老化改造的背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这一数字预计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显而易见,如何让这些老年人安享晚年,成为社会各界一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而适老化改造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它不单单是为减少摔倒的风险,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更是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他们在家中感受到舒适与安全。当我们提到居家适老化改造时,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的是简单的添加一些扶手、加装安全设施等。然而,实际改造中的诸多细节,才是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我们不可以忽视的是,这些老年人并不希望被视为需要无微不至照顾的“患者”,他们仍然渴望与家人沟通、参与生活。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这一点。朱世章和赵彤山在李洋的家中,去除了一道隔墙,让厨房与客厅之间的视线变得开阔,方便李洋的妻子和他互动,这是多么贴心的细节!
而在实际住房改造时,许多家庭却可能遗漏这一些细节。例如,在李琦给爷爷奶奶家安装助浴凳的过程中,施工队告诉她,如果要安装,整个淋浴间的布局都得改。结果,她才意识到,适老化改造涉及的是更复杂的空间利用。老一辈所熟知的居住方式,往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悖,老房子的设计理念是早年间虽然“质量很好”,但实用性却与年长者的需求不相符。
巡视老人住所的其他设计师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他们发现,即使安装了扶手,空间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使用者无法方便地使用。尤其是在老旧房屋中,卫生间的改造常常成为重点难点。在小小的卫生间里,马桶、淋浴设施的布置及空间局促,很难做到如厕的干湿分离,如何于有限的空间内做到合理布置,是需要设计师深入探讨与考量的问题。
适老化改造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设计师与居住者间的密切沟通。秦阿学在帮助其姥姥姥爷做改造时,发现两位老人的体质虽然没有过大问题,但实际行动却变得愈加缓慢。因此,在改造过程中,他选择尊重长辈的意愿,并在细节上下功夫,使改造后的家更为舒适。
李洋的家拆除隔墙后,设计师不仅增加了抬升的地面,也考虑到了帕金森患者行动的便利。在室内蜿蜒的路径既是实用性的体现,也是居家生活的一种温馨设计。相比于简单地在室内加装扶手,这种细致周到的改造更能让老人自信地生活。
此外,适老化改造不仅需要对于空间的探讨,也需要合理的设计理念。适老化并不代表在家中随处可见的扶手,反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让家具本身发挥作用。只需通过改造柜子等家具的边角高度,设计出可以借力的空间,其实就是在增强老年人的独立能力,而并非将他们绑架于辅助设备中。
如今,随着改造理念的日渐深入,适老化的设计需求也愈加多元化。然而,资金和观念上的障碍依旧严峻。一方面,适老化改造的费用不固定,通常因人而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度。另一方面,许多老人仍有着“我还年轻”或“不需要”的心态,不愿意主动寻求改造服务。
对此,设计师们需要更看重与老年人沟通的技巧。他们要在与老年人的沟通中营造出尊重的氛围,既要明白老人的膨胀心理,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健康情况一直在变化。就像设计师秦阿学所说,“不要因我们的善意而让老人感觉自己需要被怜悯。”
在这个快速老龄化的时代,适老化改造不应该是事到临头才做的工程,而应该从日常开始慢慢地引入,为我们的长辈们构建一个更加温馨、便捷的居住环境。最后,我们也希望,每一位设计师都能在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秉持一种情感共鸣,以更为人性化的视角,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更美好。
适老化改造,这项关乎亿万家庭幸福的事业,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与行动。通过更为细致的设计,让老人们在家中体会到温暖与尊重,让我们共同为他们营造一个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